偏僻山嶺中的古厝豪宅|姑婆寮 莊家古厝|天水堂|大樹|姑山里《鄉鎮輕旅》

莊家古厝 位於大樹區中部的姑山里 姑山里 地形則呈南北走向,西高東低 西以大社區 翠屏丘陵山脊 為界 是個山多田少、人口逐漸往外移的農業村莊
 
莊家古厝位就於姑婆寮山頂東側, 合外埕面積,約有八百坪左右, 外埕現用作停車場之用 有大樹區 假日觀光公車 或是搭高雄客運112 從鳳山站至姑婆寮站下車 步行前往即可抵達 我先看到的是 左護龍馬背山牆牆面 裝飾著松鶴、鹿、馬,牡丹、荷花等吉祥「剪花」作品
在護龍山牆之脊墜上 還有精美的鳳凰叼著剪黏菊花花籃裝飾
 
院門呈現樸實厚重,兩旁有用磚砌成「壽」字的窗花
上方還有可愛造型的「獅子銜劍」泥塑
相傳劍柄在左為祈福,而劍柄在右則為辟邪 院門兩側壁堵 應有彩繪或雕塑 原後因年代久遠而褪去色彩
莊家古厝為紅磚大厝 以砂岩鑿成石條堆疊為下部時, 上部則紅色薄磚砌成斗型的「斗子牆」 兩側院牆空隙則用竹、書做塑雕 的書卷竹節窗, 節上有細小的竹葉裝飾, 有書香傳家以表注重節操、節儉和勤讀;
 
 
大門進入後,地面紅磚的排列方式呈「入」字形, 以作歡迎訪者之意,
院門後題有「景星慶雲」, 語出自明代 方孝孺,比喻吉祥的徵兆
 
 
 
左廂房的兩個門緣上方 分別有 百福 瑞靄 不知道是不是取自 瑞靄德門臻百福 有 祥瑞如雲靄般環繞在友善的人家的意涵
 
 
 
 
 
 
廂房簷下出屐起的斗拱,雕有螭虎木作
造型簡約,木料扎實 原有的彩繪已隨歲月消退 失去了當年的顏色
 
 
前埕的護龍為日治時期所增建的, 有洗石子柱及蓮花形堵飾 護龍上方屋脊還貼有精美花磚
 
 
 
 
 
 
 
房屋牆面上 有各式吉祥造型的「剪花」 「剪黏」又稱「剪花」,原屬於華南民間塑造藝術之一 乃由唐山傳入臺灣並逐漸發展 「剪黏」就是「先剪後黏」, 用「剪」裁成形的瓷片, 「黏」於灰泥的表面, 係中國南方所特有的一種嵌鑲藝術, 屬於一種嵌鑲式浮雕 傳統的剪黏是由石灰、糯米、麻絨…等材料 混合後塑成大樣, 將石灰為主的原料抹在表面, 再剪成小塊貼上。 近來玻璃工藝發達後, 則多改用彩色玻璃黏貼。
 
 
莊家堂號「天水堂」為家族所有, 牆基為卵石砌, 而門兩側裙堵以圖案鮮豔的瓷磚綴之, 為日治時期十分流行的裝飾
早期莊氏族人以種植鳳梨起家, 以儉持家而漸漸發達; 清代 莊家祖先 莊清標兄弟開始建造起大厝, 聘請了唐山師傅,建材除了砂石外, 幾乎都從福建運送而來, 花費數年的時間,完成了四合院形制。 日治時期莊姓先祖莊財 種蕃薯養豬而逐漸累積致富, 於明治末年到大正初年間又將建築增建; 而後任當地保正的莊其中 於1921年擴建成今之模樣。 至今日仍保留完好, 莊家人曾對建築作整修 使整體格局完整, 並向高雄縣文化局申請為歷史建築, 因其完整建築具文化價值而登錄, 並編列預算維護, 但兩年後 部分莊家人提出撤銷,為高雄縣史上頭例; 縣府經討論後,暫時將預算凍結, 並將莊家古厝暫列為歷史建築。 近年因常為鄉土戲劇拍攝地, 以及電視報導,漸為人所知, 成為大樹區有名的景點。 整棟建築年代可分清治時期的四合院 和日治增建的前落增建左右護龍兩部分, 從屋脊的高低,可看出古時的尊卑有別 古厝呈長方形,為二落二護龍的四合院, 有正廳七開間、門房三間, 以護龍及過水門廊與三開間的前廳相接, 稱為「七包三」的格局, 為當時鼎盛極致表現; 亦有建築學者楊博淵以「二進加門樓的合院形制」稱呼之。 右廂房門上的祥禎、臻駢 不知道是不是呼應左廂房的 百福駢臻 歲納永康歲 納禎祥 宅院前堂供奉關聖帝君, 後堂供奉觀世音菩薩及莊家祖先牌位。
 
穿過過水門旁的子孫巷 莊家古厝為二落二護龍的四合院宅第 俯瞰其外觀有如老人伸手抱兒孫一般, 意味著承先啟後。 正身與護龍間的通道稱之為「子孫巷」, 而護龍與護龍之間的聯繫, 則透過「過水廊」將前者 與兩側廳房的「簷廊」串組起來, 形成一個環形廊道,可以通到房子內部各個地方。 合院為漢人住宅的主要形式之一, 各種形式依照家族人數多寡調整。 內廳堂、門屋與廂房可組成 「ㄇ 」、「口」、「日」、「目」等各種佈局, 合院的特色是所有房子的正面都朝向中庭, 可加強家族內的向心力; 而早期治安情況不佳、局勢不穩的時代, 這種佈局有利於防禦敵人。
「四合院」是由廳堂、門樓及左右廂房組成, 平面為「口」字型的房舍, 其格局規模較三合院大且也較隱密, 為官紳、地主等大戶人家的主要住宅形式。 門樓為四合院的第一進房舍 位於正中央的這一間稱為「門廳」, 功能為管制進出及接待賓客; 而兩側的房間則做書房與寢室, 為輩份較低的家人或僕人居住。 莊家古厝 壁角則留有貓孔及外壁鳥踏。 古厝內共有八幅書卷軸彩繪, 是以泥塑書卷做為裝飾, 開展的書卷中間有摺曲,兩側捲成捲筒狀, 中央及左右摺成三個小單位, 可彩繪或題字,為府城彩繪名家陳玉峰所作。
傳統建築配以匾聯,不僅能使整體觀感更加豐富; 而憑添風雅韻味, 重要的是透過匾聯的文字意義與內涵, 可傳達主人的意向與家族的祖訓、家風, 讓祖孫日常生活能浸潤其中, 收潛移默化之功,所以在新屋落成後, 常要為個別的廳堂、亭台樓閣取名, 並敦請素負聲望之士來提字懸匾, 並吟作適合的對聯。
 
 
 
 
 
 
 
 
前廳山牆之脊墜,是有軟團螭虎及剪黏花籃裝飾 正廳供奉觀世音菩薩及莊家列祖之靈位,
這一落為家眷活動的空間, 較為私密,一般人是不得隨意靠近的。 而牆基皆為卵石砌,予人古樸之感, 正廳與前廳之差異為水車堵之裝飾, 正廳多施以彩繪,外觀較為典雅。
 
 
 
 
 
「撻角」,為斗仔砌磚牆四隅牆角的部位, 是台灣傳統建築中常見的裝飾地帶, 常施以淺線的磚雕,在莊家古厝中, 無論是廳堂或護龍,都可看見形形色色的磚雕, 富含變化,趣味性十足。 姑山里 早期地名為「姑婆寮」 其來源有三種說法:其一為清朝土匪眾多, 許多女人因丈夫早死而成為姑婆,因而得名; 其二為該地早期姑婆芋密生而得名; 其三則來自原住民平埔族馬卡道族的「穀倉」之音, 馬卡道語穀倉念作Kuvan或Kovau,音近姑婆而得名。 清朝乾隆以前,姑婆寮早已形成聚落, 並且拓墾姑婆寮坑溝上游的大井浦、城竹仔 及姑婆寮山頂的山坳地。 乾隆末年首次記載於《平臺紀事本末》 道光年間當地富豪林玉清, 由嶺口莊引淡水溪之水,開鑿出嶺口圳, 使姑婆寮成為當地富庶的聚落。 乾隆以後可由《鳳山縣誌》中 《大租戶執照》及《開墾單字》 兩文書中留下的幾張契字, 得知姑婆寮境內的建設 現今又有長足進步的開發及繁榮。
 
 
 
 
 
 
 
 
 
 
 
 
 
 
 
 
 
 
 
 
 
 
 
 
 
 
 
 
 
 
 
 
 
 
 
 
 
 
 
 
 
 
 
 
 
 
 
 
 
 
 
 
 
 
 
資料引用至: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鄉鎮輕旅》 的頭像
    《鄉鎮輕旅》

    《鄉鎮輕旅》自由人生

    《鄉鎮輕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