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洋第一長橋的下淡水溪鐵橋|九曲堂與飯田豐二紀念碑|泰芳商會鳳梨罐詰工場|三和瓦窯|曹公圳|大樹區《鄉鎮輕旅》

九曲堂火車站
在高屏溪(舊稱下淡水溪)旁
是連接六塊厝車站下淡水溪鐵橋
是運送屏東平原砂糖成品重要車站
 
 
 
 
 
 
 
泰芳商會鳳梨罐詰工場的創辦人是來自台北大稻埕的實業家葉金塗,於日治時期大正3年7月(1914年),在台北創立泰芳商會第一工場,從事鳳梨罐頭加工製作。並陸續在彰化員林及高雄大樹地區興建第二、三、四工場。因當時台灣總督府鼓勵培育、加工鳳梨事業,葉金塗先生於大正14年(1925年)在九曲堂創設泰芳商會鳳梨罐詰工場。[4][5]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原本的工場移交給中華民國政府,作為國軍汽車保修場眷舍使用,改為陸光九村(即九曲新村),
 
2003年(民國92年)居民全數遷出。
 
2004年(民國93年),登錄為歷史建築,目前保留三棟主要建物及部分圍牆。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為紀念飯田豐二有功於九曲堂火車站
特在蘸伯公 小公園旁 興建一座紀念碑
 
 
 

 

 

 

 

下淡水溪鐵橋 成為高屏地區的名勝
唯飯田豐二紀念牌乏人問津 孤零零於鐵路旁
望著往返高屏的一列列火車 不勝唏噓 

 

 

 

 

 

 

 

 

 

 

 
蘸伯公祠建於日據時期
居民信仰 與休閒之處
 
祠前後有種植數十年的老榕樹
 

 

 

 

 

 

 

 

 

 

 

 

 

 

一旁 是鐵路員工的老宿舍

 
 
 
 
 
 
 
 
 
 
臺灣鐵路的興築,始自清光緒十三年(西元一八八七年)
臺灣巡撫劉銘傳聚資籌建,
至光緒二十年(西元一八九四年)臺北、新竹間鐵路正式通車。
日本據臺後,於明治二十九年(西元一八九六年)
開始縱貫鐵路的調查與舖設工程,
至明治四十一年(西元一九○八年)臺北、高雄間鐵路全線通車。 
明治四十四年(西元一九一一年)將築阿緱鐵路,
以阿緱(即今屏東)與九曲堂之間為下淡水溪(即今高屏溪)阻斷,
欲架鐵橋以為兩端鐵路的聯繫。
當局特派飯田豐二為九曲堂派出所主任,
以督工丈,克服溪流水患,完成鐵路工程。
至大正二年(西元一九一三年)十二月,
阿緱、九曲堂間鐵路通車,縱貫鐵路乃延伸至今日屏東。 
然而,飯田豐二卻未及目睹竣工盛況,
已先於大正二年六月病逝。
時人念其勞苦功高,乃於九曲堂火車站旁建立紀念碑,
並埋遺墨為靈,銘刻事功以垂後,遂成本件牌記。 
這座下溪水溪橋不只造形優美,
又以一五二六公尺的長度而為臺灣鐵路第一長橋(時稱東洋第一長橋)聲譽遠播。
民國七十六年(西元一九八七年)高屏鐵路新建跨河橋樑,
取代原有鐵路橋。今日,鐵橋以工程、工藝與歷史意義而幸免拆除
(資料來源:國家圖書館 臺灣記憶
 
 
 
 
 
 
 
 
 
 
 
 
四大古蹟之曹公圳
以前鳳山是個廣大的平原
雖然廣大,卻沒有水利設施,
所以一遇到乾早 就沒收成。
曹謹就著手計畫修築灌溉農田的水圳
以便解決乾旱飢荒的問題
曹瑾讓原本面臨乾早的鳳山平原,
變成了水田 又改變地方上的秩序。
因此將圳渠命名為「曹公圳」。
 
曹謹 就是曹公 這圳渠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道光17年(西元1873年)就任鳳山知縣
時逢南台灣發生旱災,不少災民淪為盜匪
曹瑾一到台灣及前往巡視 在下淡水溪旁農田
因缺水灌溉導致農作物無法生長,
便決定開鑿水圳的灌溉工程
在西元1838年完工
從現今高雄大樹的九曲堂開始築堤開閘
引下淡水溪水灌溉 面積遍佈高雄南部
清朝政府認為曹謹功勞甚大
就將水圳命名為「曹公圳」 並立碑紀念
幾年後 鳳山縣又發生大旱
曹謹又再造一座新的圳 並於1844年完工
所以曹公圳又分為「曹公新、舊圳」
但是這座渠的設計 就要歸功於
曹公時代的工程師「楊號」
可惜當時 時代動盪 九曲堂一帶械鬥頻頻
楊號那時被斬首 紀錄上不知道為什麼
就沒有楊號工程師的名字
http://www.shute.kh.edu.tw/~tourism/p1-6.htm
 
 
 
 
 
 
 
 
 
 
 
 
 
 
 
 
 
 
 
 
 
 
 
 
 
 
 
 
 
 
 
 
 
 
 
 
 
 
 
 
 
 
 
高屏溪,舊稱「下淡水溪」,與北部淡水河並稱,
全長171公里,是臺灣第二大河川,水量充沛,
流域面積廣達3625平方公里,
是臺灣流域面積最廣的河川。
1913(大正2)年 其上貫穿著一座
只通火車的鐵橋——「下淡水溪鐵橋」,
堪稱是劃時代的重大工程。
鐵橋完工通車後,以當時日本官方刊物的說法,
是「東洋第一長橋,遠望有如彩虹一般,
是南部臺灣的一大偉觀」。
下淡水溪河面甚寬,水流湍急,雨季時經常氾濫成災,
總督府長年進行防洪工事,除建造堤防外,
也規導河流寬度與流向,但要在河面上建築鐵道,
使火車能夠橫越,實甚困難,
雖然鳳山到屏東的支線,早已經過設計階段,
但面對湍急水流的瓶頸,卻難以突破。
因此,1908(明治41)年縱貫鐵路完工通車時,
做為支線的鳳山支線,
僅完成鳳山到九曲堂站(1907年10月開始營業),
並未過河繼續延伸。一直到1914(大正3)年,
九曲堂至屏東的這一段7.2公里長的鐵路鋪設工程,
在防洪問題上獲得初步解決後,
鐵道與鐵橋的建設才成為可能。
建造者利用枯水期加緊興建,終於完工通車,
西部縱貫鐵路才能繼續南下延伸。
下淡水溪鐵橋,由總督府鐵道部技師飯田豐二督造,
1913(大正2)年完工,總長1526公尺
(日人當時算法為5007尺),
橋墩24座,自設計到竣工通車,共歷時8年,
總工程費130萬元,屬於單軌鐵道。
飯田豐二技師,1897(明治30)年來臺,
任職總督府,擔任技手,1910(明治43)年升任技師,
次年(1911)即受命督造九曲堂至屏東的鐵路鋪設工程,
但實際工程困難重重,鐵橋的興築更是艱辛,
經常好不容易才鋪設出一點基礎,卻遭氾濫沖毀,
為完成此艱鉅任務,竟廢寢忘食而積勞成疾,
於1913(大正2)年6月長逝臺灣,享年40歲。
1913(大正2)年鐵道部同仁為紀念
並表彰其公爾忘私的犧牲奉獻精神,
技師小山三郎特別埋其遺墨,
並於鐵橋北端的九曲堂站(舊九曲堂站,已拆除)
旁設立以中文書寫的紀念碑「飯田技師記念碑」,
並銘曰:「為職忘軀,貽利於後;厥功厥名,庶幾不朽」。
該碑已堪稱鐵道文物,若能將之與下淡水溪鐵橋合觀,
當更能體見豐富的下淡水溪鐵橋之歷史深度。
臺灣光復後,因為行政區劃上該下淡水溪正好是
高雄縣與屏東縣的分界,所以改稱「高屏溪」。
鐵道運輸所有設備,也由臺灣鐵路管理局接收,繼續使用。
1964(民國53)年臺灣鐵路局曾對下淡水溪鐵橋進行整修,
將鏽蝕的鋼樑抽換為「臺灣鐵路局鋼樑廠」自製的花樑,
但橋墩型態仍屬原建物,整體造型依舊優美。
後因鐵橋日漸不敷運輸使用,
臺灣鐵路局決定於其旁闢建雙軌混凝土大橋,
1987(民國76)年6月22日完工通車,
下淡水溪鐵橋才完成其歷史任務。
 
屹立於高屏溪上已近九十寒暑的下淡水溪鐵橋,
已功成身退,失去鐵道運輸上的實用價值,
但因其有屏東人「家鄉玄關」的集體特殊記憶,
且曾是聲名遠播的遠東第一長橋,
在運輸交通史上特具地位。
屏東縣政府與地方人士,皆十分認同其特殊的歷史價值,
雖然財政困難,無法進行維修與再利用,
但仍決定先予以保留,
維護單位屏東縣政府也儘可能每年油漆一次加以保護。
經過多次申列古蹟,終於在1997(民國86)年4月2日,
經指定為臺閩地區第二級古蹟
(依內政部90年12月19日修訂之文資法施行細則第76條之1規定,
視為國定古蹟)。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請來我們youtube頻道,觀賞更多旅遊影片

鄉鎮輕旅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鄉鎮輕旅》 的頭像
    《鄉鎮輕旅》

    《鄉鎮輕旅》自由人生

    《鄉鎮輕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