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尋找杜君英兩處衣冠塚|逆杜君英「杜」字加一點的一生無限委屈|建興村|中林村|內埔鄉《鄉鎮輕旅》

 

 


杜君英 提到這名字,可能會有人覺得很陌生 但是說到朱一貴,就應該會有印象了 那朱一貴跟杜君英有什麼關係呢? 為什麼最後 朱被凌遲處死,杜被斬首?

 

 

 

 

 

 

 

 

 

 

 

 

 

 

 

我們來到的地方 當年據日治時期
內埔公學校 校長松崎仁三郎
的《嗚呼忠義亭》所記載
杜君英被斬首後 部屬將長官遺物
埋葬在這裡,舊杜君英庄
也就是現在內埔東勢村大和社區的榕樹下
傳有墓碑高四尺四五寸、寬三尺餘
的銘刻「杜國公之墓」的花崗石
但是我們沒有看到
 
只有看到 墓旁建有用以祭祀朱一貴事件陣亡者的義勇廟
農曆三月十七的廟祭日會盛大舉行祭祀活動

 

 

 

 

 

 

 

 

 

 

 
 
杜君英的父親曾出仕於明朝崇禎年間,其後死於明末的大亂。
 
清廷治理初期將台灣視為化外之地,偷渡事件頻繁
台灣地區因閩南與客家族群相爭,漢與番矛盾衝突,械鬥不斷
最後導致朱一貴事件。
就如旗山的鼓山公園內的「同心赴義碑」,
見證當時台灣族群之間衝突的歷史寫照。
 
杜君英是潮州省海陽縣人,自幼喪父,而由母親撫育長大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渡海前往臺灣拓墾,
除了租佃田地耕種還替檳榔林(今屏東縣內埔鄉)
的管事施仁向佃戶們收田租
 
康熙六十年,閩南人柯妹 以官府折現徵糧擾民為由
勸說杜君英豎旗起事,又答應替杜君英聚眾招攬。
杜君英遂於三月十日舉「清天奪國」旗幟起事於內山
 
起事之後,杜君英在新園、下埤頭(今高雄市鳳山區)一帶
迅速地聚集了龐大的部眾,
相較朱一貴在面對清軍多逡巡不前,
杜君英從赤山(今高雄市鳥松區)、鳳山(今高雄市左營區)
一路所戰皆捷,以墾首身份帶領屏東客籍庸工首先攻入府城。(今臺南市中西區)。
 
杜君英和朱一貴攻陷臺灣府後,因為爭奪王位,朱、杜兩人失和,
杜君英的部眾多有原籍福建漳州、泉州二府的墾民。
然而當杜君英以其功大,倡議立其子為王,
此當時以閩籍勢力占多數的起事集團,卻擁立同為閩籍的朱一貴為王。
杜君英身為起事集團南路軍的首領,僅受封為二十七名國公之一,
對比朱一貴部卻有未曾作戰,而僅請託人情卻可以可封國公。
這引起集團內的閩籍勢力,對潮州人杜君英的壓抑,
導致了集團內部粵籍將領的不滿
朱一貴以整肅軍紀為由,聯合集團內的閩籍將領圍剿杜君英
導致杜君英兵敗赤崁樓下,率眾北逃。
 

 

 

 

 

 

 

 

 

 

 

 

 

 

 

 

 

 

 

 

 

 

 

 

 

 
杜君英(被朱一貴圍剿後)率眾北逃後,初敗走虎尾溪,後至貓兒干(今雲林縣崙背鄉)。
最後杜君英和其子又逃回羅漢門(今高雄市內門區),躲藏於山中。
 
康熙六十年九月,清軍派陳福壽以不殺為諾,誘降杜君英。
杜君英和其子杜會三遂俱出而降於清軍。
康熙六十年十月,杜君英和其子杜會三被遞送北京,其後都被斬首。
 
杜君英敗後,其舊部有多人逃至番仔厝(今屏東縣內埔鄉建興村)附近定居,
並稱該莊為杜君英莊。
其部將、餘黨帶者杜國公的衣飾、銀牌,回到檳榔林埋於土堆,
其後因水患,部分村民遷徙到今屏東縣內埔鄉大和村居住,
並在其地為杜君英立衣冠塚。

 

 

 

 

 

 

 

 

 

 

並在其地為杜君英立衣冠塚。
 
1898年,該庄因隘寮溪洪水氾濫毀庄,居民四散。
一說杜君英墓與義勇廟因洪水皆完全流失,
也有一說指該墓從原址隨部分庄民遷移到新杜君英庄(今內埔鄉中林村),
並舉行盛大儀式,也有演戲酬神。
舊杜君英庄民遷來此新杜君英庄時,將庄界碑也帶來,
立在今中林村坪腳社區保安機車行的後方作祭祀。
保安機車行老闆兼任此衣冠塚乩童,
在2012年指示當地居民捐款為杜君英雕塑神像,
於農曆四月十六日開光,正身奉祀於此村的慈鳳廟內,副身則供奉於此。

 

 

 

 

 

 

 

 

 

 

 

 

松崎仁三郎推測可能因原先墓下落不明,居民誤將此庄界碑當墓碑。
墓碑上書「逆杜君英莊界」,且在「杜」字上方多加一點,
以示淚痕,暗示杜君英一生無限的委屈。
碑二旁尚有題字:「浩浩乾坤立豐碑,莫以成敗論英雄。」

 

 

 

 

天未暗 月已出來
當年為自己族群爭取利益 
奮而挺身 反抗當權暴政的英雄
這氣魄 令人欽佩
我們都是為了維護自身族群利益在生活
若是開明的政治 誰願挺身殺頭顱灑熱血
若沒人願意挺身發聲 面對不公不義
待自己哪一天變成人家祭品時
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arrow
arrow

    《鄉鎮輕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