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呂氏家屋|高雄現存規模最大|形制最完整的傳統民居聚落|田寮|南勢湖|墾民時期土埆厝建築的代表作

呂氏古厝拷貝.jpg

 
田寮南勢湖呂氏家屋
 
田寮 拖砧巷 往南勢湖方向走去
 
難以想像的是 田寮這惡地形的荒山偏處
 
偏僻多山 交通與生活機能都不便之地
 
竟有高雄 現存規模最大、形制最完整的傳統民居聚落
 
隱身於七星里南勢湖的呂家古厝,已有百餘年的歷史,
 
也是墾民時期土埆厝建築的代表作之一
 
 
 
 
 
呂家在南勢湖先後興建三處古厝......
 
呂祖最早居住在南勢湖溪邊溪埔地,後遷住公崙仔東面山邊。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後代分家建的新厝區域
 
「河東堂」即為呂姓堂號
呂氏古厝的建築屬於二進多護龍合院
主要建材為土埆、砌磚,形制上維持著前高後低的傳統尊卑觀念,
 
造型雖無華麗的雕工彩飾,
卻是早年先民移墾山區惡地形的代表與見證。
 
 
 
 
 
 
 
 
 
 
根據台帳記載,呂家知道姓名的最早祖先叫「呂外」,
 
呂外清乾隆10年(1745)生,呂外之前有3位始祖,
但姓名、生年不詳,只知忌辰,
 
原籍「泉州府同安縣惠得鄉家號里二拾三都(呂厝社)」,
但並未註明依據和來台年份。
 
呂家歷代祖先居住在平埔族水蛙潭社、尖山社、新港社和大傑顛社、搭樓社等原住民住居的山區,
 
世代向原住民典買土地耕墾,並在此通婚嫁娶,
即使先祖當初從泉州單身來台,
呂家子孫也都擁有部分平埔族血統,
 
至少都是女平埔族的後代,
 
本於有女祖先才有後代子孫和男女平等,
因此主張將女性也列入族譜,且皆不冠夫姓
 
 
 
 
紅磚 土埆 歲月的痕跡
山風 鳥語 寂靜中迴盪遠方一老子 在呼喚
 
往巷裡走進 才見呂氏家屋的『舊厝』
 
 
這裡就是 「呂氏家屋」
 
古厝建造在1830至1860年代,先是構築前後兩院三合院
大小共九十二間之呂家古厝
 
呂家世居寧靜純樸,偏僻多山,
以耕墾、種樹、養豬維生,勤勞節儉,克苦守份。
 
似乎那個年代 只要勤儉肯做 就可自給自足 安養子孫
 
爬山落崎,透風落雨,不驚流汗,
不驚艱苦,一代傳一代,
全靠雙手挖土來飼囝兒
 
前廳內放置有 呂家自己的宋江陣 團練的盾牌和神轎器具
 
為神明做「熱鬧」也可凝聚族人向心力
 
 
 
這裡是1935年前後,鎮派第五房呂石生兄弟和呂銀象兄弟,
在舊厝西南方,先後興建二落三合院和左右各二列護龍,
 
也是土埆壁紅瓦厝,坐東朝西偏北,稱做「新厝」。
 
呂家歷代子孫,就這樣生活在這三處紅瓦古厝群中
世代繁衍至今已傳到第十一代,約略族人有1100人
 
一千一百多人是什麼概念? 同宗祖源的族人可能見面都不相識了
 
走在這荒山惡地形偏冷山地間百年古厝中
 
難以想像當初移民先驅 為何選擇居住?
 
在這巧遇居戶的老前輩,應該是呂氏後代吧~
 
第二院的廳堂內是祭祀著呂家祖先牌位
 
似乎都還是有後人居住 貿然闖入有點冒昧
 
只希望能見到住戶 打擾致意才不至於冒犯
 
但可能現在是農作時間 都不見任何人
 
作家 呂自揚 曾寫過一本書「那流逝的鄉村歲月」
來講述 鄉村那寧靜樸實之美
 
烏山西麓南勢湖 呂祖開基乾隆初
子孫傳衍十一代 行人爭看紅瓦屋 
 
大岡山後月世界 百年古厝呂家庄
土角石頭紅屋瓦 九十二間最古香
 
月世界裡紅瓦屋 山繞鷹飛啼斑鳩
隔去紅塵數十里 白雲紅瓦共悠悠
 
 
 
 
 
 
 
 
這裏見證當時台灣的農村景象
回想當初 先民遷徙與當地原民共處
族群融合 相互尊重
時代變遷 山居歲月已成現代人的奢侈
 
 
 
 
 
 
 
 
 
 
 
 
 
 
 
 
 
 
 
 
 
以上資料取自:
作家 呂自揚 專欄部落格 南勢湖呂家簡史
海龜獵人 痞客邦
時 空 旅 人 隨意窩 Xuite日誌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鄉鎮輕旅》 的頭像
    《鄉鎮輕旅》

    《鄉鎮輕旅》自由人生

    《鄉鎮輕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