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尋找旗山三十三士碑|香蕉大王盧廷起家厝|旗山武德殿|鼓山公園、招魂碑、同心赴義碑、蔣公銅像《鄉鎮輕旅》

 

秋風吹起 來到旗尾山

 

 

 

延著楠梓仙溪旁 蘆葦遍佈溪兩旁

是秋天的限定景色

可惜了天空總是灰濛濛一片

 

 

 

 

 

 

 

路旁一處廢墟 吸引我駐足紀錄

 

 

 

 

 

 

 

 

 

 

 

 

 

香蕉大王,本名盧廷,生於1895年,
正巧日治台灣開始,
在此盧家祖先定居旗山已超過一百年
家有三子,長子與父親早逝
母親守寡,含辛茹苦畫育二子
么子廷仔在自家田地上,一半植稻,
一半種香蕉 收成的香蕉自燻自賣
他對香蕉品質的講究無人能及
人人搶著買他的香蕉,自種不夠賣

 

 

 

 

 

 

 

 

旗山地區那時種植面積很少
他靠著健壯的身體,遠至二三個小時路程的
南化香蕉山採購挑回旗山賣
香蕉的買賣發展,使他的名字冠上「芎蕉廷仔」的稱號
旗山地區賣出的香蕉以他最多,
於是「芎蕉廷仔」這個字號,越來越大遠近馳名,
日本商社,亦慕名而來,要與他交易,

 

 

 

 

 

 

 

 

約在西元一九二四、二五、二六這幾年,
幾乎是廷仔賺錢的顛峰時期,
錢賺到沒地方放,衣櫃放滿,放床舖下,
一捆一捆塞得滿滿的,
「香蕉王」的響亮名字不徑而走,
他在農會的存摺數目相當驚人
據說當時 旗山農會大半存款都是他的

 

 

 

 

 

 

 

致富後的他,樂於行善,造橋舖路,
造福鄉梓不遺餘力。
盧廷六十九歲辭世,一代香蕉大王雖此安息
他傳奇的一生卻留給後人不少茶餘談助與省思。

 

 

 

 

 

 

 

 

旗山武德殿原為混合唐式與和式風格的建築,

 

其壁體與樑柱為R.C加強磚造結構,

牆面還施以洗石子,上方則有木造樑架的黑瓦屋頂

落成於臺灣日治時期的昭和九年(1934年)

於二次大戰後轉由高雄縣警察局旗山分局管理使用

武德殿在民國八十三年(1994年)10月16日中午失火,

木構部分燒毀,僅餘R.C加強磚造的壁體

與樑柱以及後方附屬建築

 

 

 

 

 

 

 

 

 

 

 

 

 

 

 

 

於2000年動工修復
重建之後的武德殿於2001年11月18日啟用
但並未依原樣修復
而是將原本的黑瓦屋頂改為玻璃帷幕
因而讓旗山居民覺得突兀

 

 

 

 

 

 

 

 

2014年4月進行第二次整建工程,
拆除武德殿玻璃屋頂改回黑瓦屋頂、
並美化周邊景觀,
於2014年12月21日落成啟用

 

 

 

 

 

 

 

 

 

 

 

 

 

 

其實因為迷了路 要去找三十三士墓 走錯方向
本來只要從孔廟停車場旁上去
但是我卻繞了一圈 白爬了這樣多階梯
累的氣喘噓噓爬完數百階
上來才發現我回到原點
就在停車場右邊上去就可以到達了 @傻眼

 

 

小池廉平之墓碑,
明治三十二年三月二十二日(1899年),
內藤先生為他建立,
形狀時間推算不是三十三士之一

 

 

 

 

 

 

招魂碑
自清代乾隆年間以來
當地履生分類械鬥
閩粵籍人、原民部族失和
大動干戈而皆有傷亡
前有道光二十一年(1841)
台灣道 姚瑩建立「同心赴義」牌坊
以安撫民心

 

 

 

 

 

 

 

 

 
後有日據明治三十八年(1905)
集合閩粵籍人 分別建立的勇公廟
而於鼓山頂招魂同社合祀
以化解閩粵宿怨 既成本件碑記
碑體原本並立於鼓山頂
戰後遭拆除 輾轉重立於此
 
招魂碑材質為花崗岩
額刻有「鍾靈毓秀」四字

 

 

 

 

 

 

 

 

 

 

 

 

同心赴義碑
道光二十一年 聞悉羅漢外門里
蕃薯寮地區三族(閩、粵、原住民)共居一域內
歷年屢屢持械互鬥 傷斃不斷
為此手書「同心赴義」勒石
奉勸三族共同攜手伊心
抵禦外來歐洲船艦入侵

 

 

 

 

 

 

 

 

清朝任閩南防務兼福建按察使 姚瑩
安徽桐城人 嘉慶二十四年(1819)派往台灣
擔任海防同知 曾被貶至噶ㄍㄚˊ瑪蘭
今宜蘭任通判
道光十八年(1838)擢升台灣兵備道
成為台灣最高軍政官員
道光二十年(1840)鴉片戰爭爆發 奉命鎮守台灣
在鴉片戰爭期間
呼籲地方 同心抵禦外來侵擾
以篆書勒刻 卵石兩面鐫刻
寬57公分 高121公分
日治時期1904年
鼓山公園興建完成
將其移入公園

 

 

 

 

 

 

 

 

 

 

 

 

 

 

 

 

 

 

最終要去尋找三十三士墓
必須先爬上這斜坡階梯
已經是在孔廟最後山的坡上了
 
爬上去只看到介紹牌 而已了

 

 

 

 

 

 

 

 

 

 

 

 

三十三士是日本據台初期,
蕃薯蔡地帶 「羅漢腳」流棍土匪、賊氣未清
故日本出動軍警來鎮壓,
其間殉職者共計三十三位英勇烈士,
芳名鐫石為誌,故立碑紀念,
三十三士碑原與招魂碑同時
一起立於鼓山最頂端,
後來三十三士碑被毀(已不見),
招魂碑則被棄,變成水溝蓋。
三十三碑立於明治三十八年間(1905年)
另有三十三士墓群(墓碑為四角柱),
墓群位於靖國神社
(1906年建立,今獅子亭入口石獅處左側。

 

 

 

 

如今,那些清朝、日誌時期的恩恩怨怨
都被這國民政府的蔣先生重新洗牌
他 站在這
展開了另一段恩恩怨怨的新歷史
 
如 續談旗山公園「精忠護國碑」一文中 結語所言
那些石碑的背後是多少血淚,多少心酸,
希望大家到旗山公園一遊,觸物有所警惕。

 

 

 

 

 

 

 

 

 

 

 

 

 

 

 

 

 

 

 

 

 

 

 

 

 
資料來源:

 

 

 


arrow
arrow

    《鄉鎮輕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